服藥後的反應:解答篇

服藥後的反應:解答篇
.
如果看過醫師,醫師開了藥,
服藥之後,
會有什麼反應呢?
.
理想狀況下,
肚子餓了,吃個飯,就飽了,
身體髒了,洗個澡,就乾淨了,
生病了,吃個藥,病就好了。
.
可是,實際狀況下,
並沒有這麼簡單,吃了藥,有什麼反應,
還要看狀況。
.
#選項A
A、服藥之後,症狀都消失不見了
出現機率:10-15%
.
這是我們最希望的結果,服藥以後,病就好了。
輕度失調,比較有機會出現。
.
如果服藥之後,症狀就不見了,
記得要好好把握,
生活中繼續做到增加恢復、減少消耗,
身體穩定之後,可以減藥或停藥。
.
#選項B
B、服藥之後,症狀有比較減少
出現機率:50-70%
.
選項B,是最常出現的狀況。
藥物可以怎麼幫助?
藥物可以減少症狀,減少症狀可以減少消耗,
藥物可以幫助睡眠,增加睡眠可以增加恢復,
身體穩定了,可以減少負向情緒。這就是生理影響心理。
.
服藥之後,繼續做到增加恢復、減少消耗,
症狀還可以改善更多。
.
#選項C
C、服藥之後,症狀加重了
出現機率:10-15%
.
選項C,是我們不想要見到的狀況,但就是出現了。
.
去麵店吃碗陽春麵,回來肚子不舒服、拉肚子、皮膚過敏,
本來吃麵是想要吃飽的,結果出現意料之外的狀況。
服藥也是這樣,本來服藥是要減少症狀,結果變得更不舒服。
.
中度失調,或重度失調,比較容易出現選項C狀況。
因為症狀複雜,牽一髮動全身,
服藥之後,也是身體的變動,反而變得不舒服,
如果出現 C狀況,記得把不舒服症狀記下來,
回診請醫師調整藥物。
.
#選項D
D、服藥之後,沒啥感覺
出現機率:20-30%
.
也有可能出現 選項D,服藥之後好像沒啥感覺。
.
是不是沒有改善呢?也不一定。
可能原本期望是 選項A,希望症狀完全改善,
但結果只有改善一點點,就會以為好想沒有改善。
.
可以自己評估,睡眠有變好嗎?
如果睡眠變好,就是增加恢復,症狀也會改善的。
.
最後,服藥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中一個項目,
常常問自己:
「除了服藥之外,生活裡還做了那些調整來減少消耗、增加恢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