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與病識感

自律神經失調與病識感
.
病識感並不是「有」病識感,或「沒有」病識感,兩種狀態。
.
病識感分成4種狀態:
.
#沒有病識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當然也不覺得需要幫助、需要治療。
.
#部分病識感: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對勁,但是不認為是生病,覺得是別人的因素導致的不舒服。
.
#理智上的病識感:知道自己是生病了,但是情感上無法接受,缺乏治療的動機,對於治療採取被動的狀態。
.
#情感上的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也接受自己是生病了,會積極尋求幫助,也會主動的改變生活習慣。
.
再來看自律神經失調與病識感的關係。
.
在一開始,輕度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
雖然有症狀,還是時好時壞,可能出現一下子,然後又好了,
通常不會認為有什麼問題。
.
然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變得比較頻繁了,比較多,
覺得自己的狀況不對勁,
但是不覺得是身體失調了,會覺得是周圍的人與環境造成的。
.
當然,自律神經失調並沒有自己好,症狀更多了,
會去醫院做檢查,覺得身體不對勁了,
但是沒辦法接受自己是生病了,
常見的句子是:
以前也不會啊,
以前喝咖啡也不會心悸啊,
為什麼心臟會亂跳好擔心啊,
會找醫師尋求幫助,
但是對於藥物還是會有許多想法。
.
直到,在情感上知道這是生病了,
確實身體跟以前不一樣了,
吃藥是為了幫助讓身體心理穩定,
會主動地調整生活習慣,
知道深層睡眠的重要性,
會試著掌握恢復>消耗,
會調整生活節奏,
知道有多少力氣多少事情,
接受身體失調了,身體跟以前不一樣,
不再跟自己的身體對抗,給身體足夠的時間,讓身體恢復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