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與病識感
.
首先複習一下病識感,
病識感並不是區分「有」或「沒有」病識感。
.
病識感分成4種狀態:
沒有病識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部分病識感: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對勁,但是不認為是生病。
理智上的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是無法接受。
情感上的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接受事實,積極尋求幫助。
.
再來看憂鬱症與病識感。
.
#沒有病識感
.
通常輕度憂鬱症的狀況下,
並不容易區分一般情緒的憂鬱和憂鬱症的憂鬱,
在一開始都是不覺得自己為有問題的,
基本上,一開始都是沒有病識感的,更談不上治療。
.
所以,通常持續一段時間起起伏伏,
憂鬱症狀會變得更嚴重了。
.
特別是年長的憂鬱症,
由於在早期教育下並不會強調情緒教育,
所以年長者的憂鬱症,
多半表現為睡不好啊,整天很累啊,身體這邊痛那邊痛啊。
.
#部分病識感
.
在一段時間以後,如果恢復>消耗,症狀改善,憂鬱症狀就不見了。
但是如果生活還是消耗>恢復,
症狀變得更多,
這時候會發現,憂鬱情緒好像變多了,而且變得更疲倦。
在這個時候,還不會認為是憂鬱症的影響,
會找其他的理由,
例如說,
是工作太忙碌了,事情都做不好,
/可能是,身體疲倦,效率變差,事情都做不好
.
或者是家人常常會惹我生氣,
/可能是,身體疲倦,對事情的忍受度變差,變得容易生氣
.
或者是,啊就是睡不著啊,只好繼續追劇看到兩三點,
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啊,
/可能是,憂鬱症導致睡眠失調,
/在缺乏病識感的情況下,對失眠的反應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
.
不知道自己是生病的情況下,
當然很大機會繼續消耗>恢復。
.
#理智上的病識感
.
知道自己生病了,也知道這個可能是憂鬱症,
但是並不接受自己生病,
於是用望文生義的方式去認識憂鬱症,
通常不想看醫師,
或者看醫師一次或幾次以後,覺得沒用,
就是想要靠自己好,靠意志力好。
.
不管有沒有就醫,
都是要掌握恢復>消耗,就有機會改善。
.
#情感上的病識感
.
如果能夠區分「憂鬱」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大概就有認識憂鬱症。
.
憂鬱症在某些情況下是很嚴重的,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其實也還好,
目前有一些藥物,對於憂鬱症,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
但是同樣的藥物,對於另一個人的症狀又還好。
所以,積極就醫是其中一個治療選項,而不是全部,
能夠在生活中,做到增加恢復,減少消耗,
就是關鍵。
.
知道憂鬱症,並不是有症狀或沒有症狀的差別,
有時候身體不對了,憂鬱症狀還是會出來,
雖然還是會氣餒與挫折,但是不會一下子又掉進去,
知道這就是各種情緒的其中之一,
再看看生活裡有那些變化沒有注意到,調整生活、增加控制。
積極做到增加恢復,減少消耗。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