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強度
初版: #2017-1222
自律神經失調會有許多症狀,
症狀的特性是時好時壞,
以及在程度上會有輕重的差別。
辨別症狀的程度,
對於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舉例來說,
以「頭部」這組症狀來說,
從輕到重,
就有頭脹、頭悶、頭暈、頭痛的差別,
如果常常頭痛,
那是一定要治療的,
而我們前面講過,
大家對於自己的症狀很容易「習以為常」,
如果天天頭痛,
就了就習慣了頭痛,
雖然不舒服,
但也莫可奈何,
就忍受下去。
常常頭痛是一定要治療的,
頭痛是一個訊號。
就好像騎腳踏車時,
發現腳踏車重心不穩,
要勉強騎也是可以的,
但是操縱不靈、反應變差,
會增加危險性。
再來,
因為症狀會時好時壞,
會出現症狀,
一定是身體處在相對比較差的狀態,
觀察症狀出現的時機,
可以更瞭解自己身體的變化,
就可以用更合適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
比方說,
一早起床就會頭痛,
半夜醒來會頭痛,
月經來之前會頭痛,
是白天、還是傍晚什麼時間頭痛,
做了什麼事情以後頭痛,
這些都是不同的訊息。
如果不知道為什麼會頭痛,
就可以善用「記錄」,
「要做記錄、不只是記憶」,
記錄哪些項目?
最基本的,
記錄「頭痛」出現的時間、地點,
再追加的,
可以寫一下自己認為的可能原因。
越瞭解身體的這些訊號,
越能夠掌握自律神經的運作原則,
就能夠治癒自律神經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