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看電影的比喻

焦慮:看電影的比喻

(初版:#2017-1223)

腦子不會分辨真實或是虛構,
只要看到、只要聽到、只要感受到,
就會起反應。

可以用看電影當作例子,

電影有畫面、有聲音,
好像一切事情就在眼前發生,

而實際上,
所有一切事情就是在投影在布幕上的影像,
一切聲音就是從喇叭傳出來的,

但是腦子不會管這些訊息是從哪裡出來的,
它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
就會起反應。

如果一個人看恐怖電影,
彷彿自己也在經歷一般,
緊張感直線上升。

現在,我們來作一個實驗,
如果把畫面關掉呢,
只留下聲音,會不會有恐怖的感覺?也會。
只是程度就降了一些。
如果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呢?
好像恐怖感也降了一些,
甚至把眼睛閉上不看了,
就連劇情演到哪邊也不知道了,
這種時候會不會有恐怖的感覺?
還是有,就是殘留在腦子的記憶。

所以如果有人說,
「就是看電影而已,幹嘛那麼害怕?」
因為這些情緒反應是真實的,
並不是想像出來的。

然而這只是看電影的其中一種方式,
並不是全部。

如果現在有一位電影系學生,
期末報告是找一部恐怖電影來分析,
他會怎樣看這部電影呢?

他會覺得有些畫面,過暗,看不清,
有些聲音太突兀,可能修正一下、氣氛更好,
有些片段搭配的恰到好處,按個讚,

這位學生會覺得電影恐怖嗎?
會,
如果他覺得畫面聲音安排不夠恐怖,
還會提供一些修正的意見,
這位學生會害怕這部電影嗎?
好像不會,
因為這就是一部恐怖的電影、一部電影。

對於用這種方式來看一部電影,
是不會被電影嚇到,
但是也彷彿失去了看電影的樂趣,
看電影不就是進入電影裡面去感受嗎?

是的,
看電影無法入戲,一直評論電影的拍攝手法,
就無法單純享受電影帶來的樂趣,
而如果學生要分析電影,太過入戲,
一直被嚇著,也無法完成作業;

所以,非常重要的關鍵是,
你知道你在做什麼,
也就是,「覺知」。

「覺知」就是,
你知道你處於哪一種狀態、
而且你選擇待在哪一種狀態。

想要單純享受看電影,
那就關掉自動評論的功能,

需要寫電影報告,
就要跳出劇情影響,
好好地分析畫面、聲音,的可能反應。

下次可以作這樣的練習,
找一部恐怖電影,
然後播放的時候,
先把聲音關掉,
去感受一下單純畫面的影響,
沒有了尖叫聲、呼吸急促聲、心跳聲,
演員的表情就變得很重要,
仔細看,
可能會發現演員沒有那麼入戲,

再來,把畫面關掉,
只留下聲音,
感受一下單純聲音帶來的恐怖感,
也許缺少了畫面的鋪陳,
整部電影就顯得太安靜、甚至有點無聊,
然後突然出現很大聲的聲音。

腦子接收到相同的訊息刺激,
所作出來的反應,
卻是會大不相同的。

這就是「覺知」,
透過覺知,
你可以調整腦子的反應、選擇腦子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