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見之明:事後諸葛亮
.
為什麼人們喜歡「後見之明」呢?總是當個「事後諸葛亮」?都在事情發生之後,才說「我早就知道了!」
.
套一句劉文聰的經典台詞:「我不甲意輸的感覺。」
.
是的,許多人都怕講錯話會丟臉,所以,事後再發表看法,總是不會選錯邊、講錯話,就可以覺得自己讚讚,可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
舉個例子:
現在有兩支球隊比賽,如果你在比賽前,就預測哪一隊贏、哪一隊輸,一旦比賽結束,確定輸贏了,就是有人猜對了、有人猜錯了,猜對了固然開心,猜錯了就是丟臉啊。為什麼要冒著丟臉的風險呢?
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比賽前講得很模糊,A隊有A隊的強項,B隊有B隊的強項,等到比賽結束!果然,「跟我說的一樣」,就是這隊獲勝啦!
.
回到小花與小草的例子。
如果他們決定去山上,遇上天氣很好很開心,那就沒事;如果決定去看電影,不用排隊電影好看,那也沒事。
.
但是,人生並不總是那麼順利的,如果去到山上,遇到下雨濕了一身,不開心;或者決定去看電影,結果剩下爛位子,前排的人坐著非常挺直擋住視線,不開心。
.
這樣就會產生了壞情緒。
.
面對不想要的壞情緒,小草就啟動了「後見之明」模式,如果去山上搞砸了,小草就會說:「我早就知道,山上會下雨,你偏偏要上山!」如果去看電影搞砸了,小草也會說:「我早就之知道,你沒事先訂票,就沒有好位子」。
.
本來一切都是在我的預期之中,本來都可以好好的,千錯萬錯,都是你、都是你們其他人搞砸的。「果然!」,「跟我說的都一樣」。
.
下次當你又聽到關鍵句子:「我早就知道」、「我早就說過」,你就能夠辨別出來,啊!又是「後見之明」。
.
後見之明,指那些事前都沒有表示意見,隨便、都好、都可以,等到事後才做評論的人,後見之明,常常用於維護面子,對於解決事情是沒有幫助的。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