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害怕

不合理的害怕
.
人們為什麼會有害怕的情緒呢?
因為「害怕情緒」,原本設計就是一種保護作用。
.
小孩子手指碰到熱水壺,手指燙到,會產生反射,
因為知道熱水壺會燙手,
害怕熱水壺會燙手,
以後每次看到熱水壺要「小心」,
避免在有熱水壺的地方玩遊戲,
就可以避免被熱水燙到,避免了危險。
.
可是,
如果從此小孩就害怕水壺,就是沒有裝熱水也害怕,
擔心家裡有水壺,
看到家裡有水壺就會害怕到無法睡覺。
.
這樣的害怕,有沒有保護作用呢?
有的。還是有保護作用。
想想看,就是沒裝水的水壺,都會想要避開,就更沒有機會碰到裝熱水的熱水壺了。
但是,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合理,
沒有人需要害怕水壺到這種程度,
這樣的害怕,就是不合理的害怕,
這樣的保護,就是過度保護了,過度的保護,對生活就造成各種限制。
.
所以評估合理的害怕與不合理的害怕。
當然,要比較的是,同一個刺激來源。
.
情境:出門以後,檢查門有沒有關上。
合理的害怕:出門時候有點恍神,回頭再檢查門鎖,確定是關上的。出門。
不合理的害怕:就是覺得沒有關門,反覆檢查門鎖,已經第五次了。
.
情境:怕老鼠。
合理的害怕:老鼠會帶有病菌,害怕會被傳染生病,表示環境太髒,看來需要清潔環境大掃除。
不合理的害怕:看到老鼠都怕,電視上老鼠畫面也怕,書本裡插畫老鼠也怕,看到米老鼠也是害怕。
.
情境:疫情期間,噴酒精。
合理的害怕:出門在外,隨身攜帶酒精,摸到門把噴一下手,吃過飯後噴一下手。
不合理的害怕:待在家裡,家裡沒有人進出,每隔一小時要噴一次酒精。就是覺得不安心。
.
情境:搭捷運。
合理的害怕:今天人多擁擠,走路不要太趕,避免跌倒。
不合理的害怕:想到搭捷運很不安心,還是不要出門吧。不搭捷運就不會害怕。
.
情境:身體不舒服。
合理的害怕:身體不舒服,頭暈,心臟跳很快,這是身體發出訊號保護作用,應該是最近太累了,作到恢復>消耗,自律神經會穩定。
不合理的害怕:身體不舒服,完蛋了、慘了、毀了、沒救了,就要恐慌發作了。
.
合理的害怕,是保護。
不合理的害怕,是限制,是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