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做了什麼更重要

自律神經失調:做了什麼更重要
.
昨天的情境題是,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呢?
.
這時候有3位網友提供了自己的想法,
.
#留的華:想要看中醫。
#舟劫輪:想要看西醫。
#鍋腹成:想要學習腹式呼吸、學習放鬆。
.
請問哪1位網友比較有機會獲得改善呢?
.
答案是:3位都沒有辦法獲得改善。
.
因為他們只是「想」要怎麼辦,但是沒有實際去「做」。
.
「做」了什麼來改善症狀,跟「想」要做什麼來改善症狀,兩者是有差別的。
.
某位朋友說:「我想要改善睡眠」,但是他到了晚上1點還在追劇。
.
某位網友說:聽說看中醫會有幫助,我想要看中醫,然後過了三個月,嗯,我是有想要去看中醫。
.
「腹式呼吸可以改善症狀,你有練習做腹式呼吸嗎?」
「沒有。」
.
真正的答案是:
有人去看中醫,改善了自律神經失調。
有人去看西醫,改善了自律神經失調。
也有人沒有去看中醫或西醫,但是認真的練習腹式呼吸,改善改善了自律神經失調。
.
所以,很多方法都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
.
「想」要用什麼方法,結果還是想想而已,還是停留在原地。
.
「做」了之後,可能有改善,可能沒有改善,
可能吃了藥改善了症狀,可能吃了藥,產生一些症狀不舒服。
但是都可以依據新的狀況,再來做調整。
做了什麼,讓身體更好的話,那就繼續做。
做了什麼,反而讓身體變糟的話,那就不適合再做。
.
#應用題
.
如果朋友問你說:運動有幫助嗎?
你就可以問他,你有做什麼樣的運動嗎?
如果朋友回答:沒有,我是有準備去做運動。
那就是停留在「想」的階段。
「想」要運動是不會有幫助的。
如果朋友回答:我有去跑步、有去做瑜珈、有快走一萬步。
這才是真正「做」運動,才會真正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