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比較的陷阱
.
先來一個情境題:
.
最近有一個考試,
張三覺得自己準備的不夠充分,
於是想說,能夠考60分就可以了。
.
如果考試出來,成績是50分,
啊,張三想,果然自己不夠好,
不是念書的料啊。
.
結果,這次成績出來,是70分,
70分比張三原先預期的60分還多吧,
張三應該覺得開心吧。
.
並沒有。
.
張三看了前後左右同學的分數,
發現他們得了80分,
真是可惜,原來這次老師出題比較鬆,
「早知道」,就多準備一下功課。
果然自己就是不夠好,不會把握機會。
.
所以,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的基準,
隨著事情的變化,又找了一個新的項目來比較,
永遠都可以比自己期望更高的項目,來證明自己不夠好,
於是乎,
張三無論怎樣做,都不夠好。
.
小結一下,
你以為是做了什麼事情,證明自己不夠好,
而真相是,
因為你打從心底認為自己不夠好了,於是總是可以找到自己不夠好的證據,來證明自己不夠好。
.
這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類似的例子,例如吃西藥。
.
因為你試過各種方法,發現很難改善睡眠,
於是決定看醫師,服藥幫助改善睡眠。
.
吃了藥,沒效,心裡想著,吃藥也沒有用啊,於是就放棄了。
結果還是睡不著很痛苦。
.
正確的作法是,
醫師會根據他的經驗,判斷你的症狀,適合哪種藥物,
如果吃藥沒有用,證明某些情況沒有考慮到,
就需要根據服藥的結果,有了新的證據,適當的換藥,
或者是說,除了服藥之外,還有某些因素干擾,一起找出來,
來改善睡眠。
.
好吧,另外一種情況,如果吃了藥,改善了睡眠,
就好了嗎?
.
並沒有。
.
在上一個階段,因為試過很多方法,發現無法改善睡眠,
結果吃藥以後能夠睡了,
能夠改善睡眠,增加恢復,應該要好好把握啊,
正確的作法,
應該是讓睡眠穩定,讓身體穩定,恢復>消耗,可以改善症狀。
.
然而事實常常是,
患者還是不滿意,就跟以前的狀況比較,以前不用靠吃藥也能睡著啊,
所以說,即便靠吃藥睡著,還是很糟糕,
於是乎,各種害怕的念頭又跑出來了,
害怕上癮、
害怕越吃越重、
害怕一輩子都要吃藥、
害怕生命從此被藥物綁架了不得超生,
結果身體沒有機會獲得穩定,
症狀又會復發。
.
認清楚自己在跟什麼比較,
其實也就是認識自己,很重要。
.
因為你知道吃藥就是一項工具,目的是讓身體穩定,
除了吃藥以外,你還做了哪些調整來改善睡眠?
如果身體穩定,身體不需要吃藥,停藥是自然而然的事。
你就根本不需要一輩子吃藥。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