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與恢復主題:答客問
.
「消耗與恢復」原則,
概念看起來簡單,
從「知道」到「做到」,是有距離的,
如何掌握呢?
是一組需要「做到」的概念,是需要練習的。
.
練習才會熟悉。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不復發。
.
.
.
#留言1
葉新新
請問醫生,我20幾歲頭腦沒有狀況時,看書可以很快,記憶力理解力都不錯,但因為長年的壓力,從16歲左右,就逐漸憂鬱症、焦慮、失眠、自律神經失調,33歲發生甲亢、自律神經失調加重等症狀,我一一地克服了,但目前仍有自律神經失調,而頭腦不知是不是因為長期吃西藥,還是頭腦因為這些病症損傷,或有年紀了(接近40歲),頭腦變地很不靈光,記憶跟理解力不太好,多用點腦力看書或跟人對談,就會很疲累,還會頭暈,只好大量減少看書、減少交際,甚至無法從事全職工作,不知即各種使症狀好了,是否頭腦也無法回復以前的敏捷狀態了?謝謝醫生。
.
#回答1
謝謝你的留言。
由於此次留言的主題是「消耗&恢復」,
剛好可以拿來與你這段過程做一個比較。
.
第一階段,20幾歲。
沒有狀況。
所以是「恢復>消耗」。
.
第二階段,26歲左右。(留言是寫16歲左右,是否為筆誤?)
長年的壓力=消耗。
消耗>恢復,就會有許多症狀。
回想當時,是怎樣的生活狀況讓恢復不足夠的呢?
.
第三階段,33歲以後。
症狀有加重,有克服。
也就是說,
生活中,
有時候是消耗>恢復,症狀就加重了,
有時候,則是恢復>消耗,症狀就有克服呢?
.
那麼就可以觀察,什麼情況下,是消耗變多、恢復不夠呢?
什麼情況下,是消耗減少了,恢復有所增加?
.
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回想以後,再留言說說。
.
至於可以復原到什麼程度?
還是一樣的原則。
消耗與恢復原則。
.
消耗>恢復,症狀就會時好時壞、就會反覆、甚至還會惡化。
恢復>消耗,症狀會減輕、會好轉,生活品質會改善,就可以復原的。
.
#補充留言
葉新新
醫生好,是16歲沒錯,那時雖然有症狀,但腦力還沒有下滑,是直到20多歲後半段,頭腦逐漸出現腦力不足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壓力事件無法消除+長期睡眠不好+無人可以訴說+本身個性+工作忙碌,導致消耗大於恢復。
現在處於兼職狀態+壓力較小+懂得找人協助+調整個性+看到醫生的粉絲頁教學,才真正正視健康問題,現在落實早睡早起,覺得身體平復許多。
.
#補充提問
「16歲沒錯,那時雖然有症狀,但腦力還沒有下滑」,表示生活還是恢復>消耗,或是恢復=消耗,就你的觀察,合理嗎?
.
#補充回答
應是恢復仍大於消耗,合理,雖然症狀在先,但還沒傷到腦子
.
#補充提問
「直到20多歲後半段,頭腦逐漸出現腦力不足的問題」,表示消耗>恢復,所以你觀察到,生活中哪一些是消耗?還有,哪一些是恢復不夠?
.
#補充回答
熬夜,超時加班,應對同事,和男友爭吵,準備考試,都是消耗。
睡眠不足、心事難解讓恢復抵不過消耗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