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緊張:熟悉=安全、陌生=危險

IMG_2019-1212.jpg認識緊張:熟悉=安全、陌生=危險
.
下面這些情境,都容易會引起緊張。
.
小朋友幼稚園上學第一天,來到新的環境。
朋友邀請一個聚會,會場上都是不認識的人。
參加一個旅行團,聽說上午的行程是搭熱氣球。
上班第一天,對公司很不熟悉。
剛搬家到新的地區,覺得住的很不安穩。
被老師點到上台講話,覺得同學都在看他。
.
這是很常見的緊張反應:
「熟悉 = 安全」、「陌生 = 危險」,
.
或者,用「控制感」來做說明,
熟悉 = 擁有控制感 = 知道該做出什麼反應
陌生 = 沒有控制感 = 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會不會出錯?會不會丟臉?
.
或者,用「消耗&恢復」來做說明,
熟悉 = 能量消耗少 = 不累
陌生 = 需要消耗較多能量 = 累
.
「緊張」的情緒,扮演了保護的作用。
陌生 = 危險,面對危險、面對未知,身體會進入交感模式,來度過危險。
所以進入陌生情境,身體就會自動進入交感模式,就會產生各種身體反應。
.
這就是我們說的「真實的反應,想像的擔心」。
.
真實的反應:身體真的會有心跳快、呼吸較為急促、肌肉緊繃的反應。
想像的擔心:這些情境都是不熟悉的情境,但是不會出現獅子吃掉你,你是安全的。
.
所以只要停下來,
「自我覺察」,
就可以看到身體的反應,就可以看見自己的緊張,這是合理的反應。
.
然後,「陌生 = 危險」,一定是這樣的嗎?
其實,
陌生,也可以等於新奇,
陌生,也可以等於興奮。
.
同樣的,「熟悉 = 安全」,一定是這樣的嗎?
其實,
熟悉,也可以等於無聊。
熟悉,也可以等於了無新意。
.
緊張感,一開始都是「不知不覺」,養成了緊張習慣,
但是如果要解開緊張感,
就要練習「自我覺察」,
就要變得「有知有覺」,
知道身體的緊張反應是怎樣運作的。